常德的德酒文化
2019-10-30
常德位于湖南西北,洞庭湖之西畔,沅澧之中下游,武陵山脈橫跨此境,東臨長岳,西連川黔,南接粵廣,北抵三峽,地理位置顯要,自古有“西楚唇齒”、 “荊楚要地”、“黔川咽喉,云貴門戶”之稱。古中國時,因“左包洞庭之險,右扼五溪之要”,故成為中原通向大西南的經濟與軍事的咽喉,湘西北重鎮。當代則是我國由沿海向內陸發展的過渡地帶,這里既受珠江經濟圈的輻射影響,又是湘西北匯入長江經濟帶的必經之路。歷史悠久,山川秀美的常德發展迅速,故被今人譽為“煙都、紡城、酒鄉” 、“洞庭明珠”。
“常德”之名最早見于《老子》:“天下為溪,常德不離?!蔽鳚h毛氏《詩?常武》序中又可見:“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為戒焉?!北彼握推吣?1117),鼎州始設常德軍,后升為常德府,“常德”之名由此正式指常德之域,一直沿襲至今。
常德古稱武陵,在秦代屬黔中郡,漢高祖時置武陵郡。三國以后直至清代,常德市大致按沅水、澧水流域分治。沅水流域,先后是武陵郡、朗州、鼎州、常德路、常德府。澧水流域,先后是天門郡和南郡并立、天門郡和南平郡并立、南平郡和南義陽郡并立、澧陽郡、澧州、澧州路。澧州在明太祖九年至三十年,曾隸屬于常德府。民國時期,溝通沅澧水流域的陸路交通有所加強,常德市政區設置又合二為一,先后設置武陵道,第一、第二、第四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常德市先后設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常德地區行政公署、常德市人民政府。今日常德市為省轄市,轄2區6縣1市,即武陵區、鼎城區、安鄉縣、漢壽縣、澧縣、臨澧縣、桃源縣、石門縣、津市市。
常德自古以來就是產好酒的地方,酒文化也非常悠久。常德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30萬年前,原始人群即在沅澧大地繁衍生息。1988年,在湖南省澧縣車溪鄉南岳村城頭山城址的發掘中,從紅燒土塊及支座殘斷面中觀察到了稻谷殼的痕跡。據文物普查采集陶片的碳素年代測定,彭頭山遺址距今為8250~9100年。距今約7000年前,常德澧縣城頭山就開始了中華先民較為先進的稻作文化,是對澧縣彭頭山稻作文化遺址的繼承和發展,被考古學家公認為“華夏第一古城”,是迄今為止所知中國農業文明發展最早的地區。
厚重的歷史底蘊,賦予了常德酒文化深刻的內涵?!痘茨献印诽岢觯骸扒遽劽谰?,始于耒耜”,也就是說酒源于農業之初。在城頭山城市文化群中,考古發現的用于濾酒的“漏斗形澄濾器”,便是當時出現了釀酒工藝的歷史見證。常德是中華德文化的起源地,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從古到今的歷史長河中,常德的德文化與酒文化交相輝映,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明。
常德酒文化之發展
《戰國策?魏策》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睋<铱甲C,儀狄為女性釀酒官,極有可能是古武陵地域的部落先民。古武陵文化圈的“酉水”、“澧水”,就與酒文化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系。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說:“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也,從水酉,以酉目為之,酉說聲,一曰造也?!眲⑽醯摹恫拭芬舱f,“酒,酉也。釀之類曲,酉愕久而味美也”?!掇o源》中寫道:“古文酒與酉同”。按民間說法,酉水河以前又叫酒河?!队纤?禹貢》注所云酉水出今沅陵者即此,酉水流域分屬湘、黔、渝、鄂邊區的武陵山地,為古酉人的世居地,酉水古稱酉溪,是武陵五溪之一,發源于湖北宣恩酉源山,其干流橫貫湘西中腹,匯入沅江?!斑h在唐虞,為三苗地?!薄俺?、秦為黔中地,漢以降,先后設有酉陽縣、酉陽州、酉陽軍、澧縣、澧陽縣等”。 古代酉、酒、醴、禮都是相通用的。醇酒也叫醴酒,甲骨文中此字正象以陶豆盛醇酒祭神之狀,后人加酒旁醴,《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載:“始立宗廟,以酒曰醴”。而上古時善于釀酒的部落所居之水為澧水。甜酒為醴,常德民間數千年來一直流行自釀甜酒,至今不絕。酉水和澧水流域都屬武陵山地,由于改善了水稻種植條件,用醴酒敬奉大禹,大禹也深感酒美,但仍對苗民心存戒意(“蠢茲有苗,昏迷(飲酒)不恭,侮慢自賢,反敗道德”),同時也認為飲酒誤政,很快便令禁酒。另外,楚國一地盛產菁茅(也稱之為苞茅),《禹貢》、《漢書?地理志》等就有“包匭菁茅”的記載。這種茅草同樣也盛產屬于楚國常德一帶。周天子讓楚人上繳的貢品,就有這種茅草,主要用于縮酒祭祀。齊國的相國管仲在答復楚使時說:“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笨梢?,常德自古就有釀酒的先天性條件。以上所述都從文字上充分證明了,古武陵一帶自中華人文初始時,就產生了酒文化。
上世紀80年代,在常德石門縣出土了商代的酒具——獸面紋提梁卣,另外在常德津市一座商代墓葬中,也發掘出完整的青銅酒具。這都從實物上有力說明了常德地區進入文明社會后的酒文化的存在。
酒是中國文學的酵母,自古以來,來到常德的文人騷客的酒文、酒賦、酒詩、酒歌等,給后世留下了令人擊節贊嘆的文學精品。他們的關于酒的作品,反應了常德幾千年連綿不斷、蓬勃發展的酒文化。
在先秦時代,常德早在先秦時代,人們就有擺“春臺席”置酒“與之合飲”風俗。屈原流放地就以沅澧一帶為中心,他的文學創作很多都以常德地區的社會生活為素材的?!冻o?招魂》中,就留下了當時祭祀饗宴的詳細記載:“室家遂宗,瑤漿蜜勺,實羽觴些。挫糟凍飲,酎清涼些。華酌既陳,有瓊漿些” ?!皧示撇粡U,沈日夜些”,從這些描述來看,楚人嗜酒之風異常之盛,而且到了日夜沉醉的程度。在其它作品中還出現了“桂酒”(肉桂所浸之酒《九歌》)、“醴”(酒《九歌》)、“椒漿”(以花椒浸于漿中)、“蘗”(發芽之麥所磨之面;或指酒麯)等??梢娋频姆N類在當時已經非常豐富了,酒文化在沅澧一域已經發展到一個非常高的水平。
晉朝時,常德出現了相當完善的釀酒技術。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載有西晉時期常德桃源的釀酒法。宋朱翼中所撰《北山酒經?神仙酒法(武陵桃源酒法)》中,也說了采用常德桃源的釀法,“自成美酒矣”!
東晉、劉宋時期的陶淵明所寫《桃花源記》中所載:“武陵人捕魚為業?!O酒殺雞作食?!嗳烁鲝脱又疗浼?,皆出酒食?!边@篇文章雖然是從理想化角度描寫的,但是,文學作品都來源于現實生活,文中所寫的常德人家家戶戶都樂于飲酒,是有一定真實背景的。
在唐代,武陵民間“貯精糧,甑甘醇”,已蔚為風習。唐朝大詩人李白在常德也留下了“縱酒”的美名,以《洞庭醉后送絳州呂使君果流澧州》為證:
昔別若夢中,天涯忽相逢。洞庭破秋月,縱酒開愁容。
贈劍刻玉字,延平兩蛟龍。送君不盡意,書及雁回峰。
據傳武則天時代,常德漢壽毛家灘因地處沅水之畔,洞庭之濱,商賈貨船往來如梭,雖然人丁不多,卻有釀酒糟坊十多處,酒肆十多家。其中,有一李老板以善釀貪杯而“馳名”。李老板每次釀酒都是從頭鍋酒嘗到三鍋尾酒止,發現頭鍋酒三鍋酒不如二鍋酒好喝,他便將頭鍋和三鍋的酒混裝在一起當次酒賣,將二鍋酒作為好酒銷售,使他名聲大噪。他又將賣不完的次酒用大壇封存起來,三年后,他發現儲存在壇里的次酒變得比二鍋酒更清澈可鑒,滋味綿長。于是,他又將二鍋酒用壇封存,反復比較,他覺得酒儲存的時間越長質量越好。李老板便把新酒全部儲存,只賣陳酒。由于酒好,客商竟將他的酒整壇整壇的買走,往上帶到沅陵、保靖、洪江等府縣,朝下運到岳陽、武漢等都會,常德的酒由此名聲大震。
盛唐詩人劉長卿也好常德之酒,有《送郭六侍從之武陵郡》一詩為證:
常愛武陵郡,
羨君將遠尋。
空憐世界迫,
孤負桃源心。
洛陽遙想桃源隔,
野水閑流春自碧。
花下常迷楚客船,
洞中時見秦人宅。
落日相看斗酒前,
送君南望但依然。
河梁馬首隨春草,
江路猿聲愁暮天。
丈人別乘佐分憂,
才子趨庭兼勝游。
澧浦荊門行可見,
知君詩興滿滄洲。
“詩中天子”王昌齡以七言絕句聞名天下,而他以此體裁寫的常德酒亦頗為傳神,此詩為《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馬盧谿》:
諸侯分楚郡,
飲餞五谿春。
山水清暉遠,
俱憐一逐臣。
唐朝詩人劉禹錫在朗州十年,“乃依騷人之作,為新辭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間夷歌,率多禹錫之詞也?!逼渲杏泻芏囿w現常德酒文化的詩句,如:
兩巖山花似雪開,
家家春酒滿銀杯。
昭君坊中多婦伴,
永安宮外踏青來。
《武陵觀火詩》也提到了常德之酒:
楚鄉祝融分,炎火常為虞。是時直突煙,發自晨炊徒。
盲風扇其威,白晝曛陽烏。操綆不暇汲,循墻還避逾。
怒如列缺光,迅與芬輪俱。聯延掩四遠,赫奕成洪爐。
洶疑云濤翻,颯若鬼神趨。當前迎焮赩,是物同膏腴。
金烏入梵天,赤龍游玄都。騰煙透窗戶,飛焰生欒櫨。
火山摧半空,星雨灑中衢?,帀击燮?,寶樹攢珊瑚。
光縣與琴焦,旗亭無酒濡。市人委百貨,邑令遺雙鳧。
馀勢下隈隩,長熛烘舳艫。吹焚照水府,炙浪愁天吳。
災罷云日晚,心驚視聽殊。高灰辨廩庾,黑土連闉闍。
眾燼合星羅,游氛鑠人膚。厚地藏宿熱,遙林呈驟枯。
火德資生人,庸可一日無。御之失其道,敲石彌天隅。
另一首《堤上行三首》更是寫出了當地飲酒之風的盛況:
酒旗相望大堤頭,堤下連檣堤上樓。
日暮行人爭渡急,槳聲幽軋滿中流。
江南江北望煙波,入夜行人相應歌。
桃葉傳情竹枝怨,水流無限月明多。
春堤繚繞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開。
日晚上樓招估客,軻峨大艑落帆來。
五代時,以崔氏酒最為著名,在眾多名酒中脫穎而出。 常德市人文匯萃,“武陵八境”——武陵八景中就有一景叫“崔婆井”,崔婆井又來源于跟武陵酒有關的一個動人的傳說。據《酒譜》載:“五代時,有張逸人常題崔氏酒壚云:‘武陵城里崔家酒,地上應無天上有。云游道士飲一斗,醉臥白云深洞口?!允枪琳哂姟?。另據《明一統志》、《水經注》、《武陵縣志》載:山“南麓有崔婆井”,“虛白指宅旁隙地為井,得泉甘洌如酒,人爭食之”。
又傳,宋朝年間,武陵鎮上,槽坊如林,處處酒家。山下住著一個姓崔的老婆婆,面善心慈,以賣酒營生,但酒一般,盡管崔婆人緣好,苦心經營,省吃儉用,日子也只能說是過得去。一天,鎮上來了一位老道,見崔婆的為人好,就決定幫幫她。他領著崔婆圍著宅院四下看了一遍,指著一塊長滿菊花的地方說,此地堪為井,可得甘泉。崔婆心知,這是遇著異人了,忙找人掘井,果得甘泉,用以釀酒,味道極佳。從此,崔婆家的酒因味道綿軟甘冽,口味醇和,飲后舒暢而名聲大振,銷量大增,此酒則以“崔婆酒”之名流布天下。不論古往今來,凡到過常德的社會名流、商賈、游人都要來此飲酒放歌,尋蹤訪古?!冻5驴h志》還記載了古人留下的兩句詩:“老嫗香菊古瓦盆,當時勝入杏花村?!?/p>
宋?張師正《括異志》更是詳細記載了這位大大提高常德酒的奇異道人:
張白字虛白,自稱白云子,清河人,……褫儒服為道士,適武陵寓龍興觀……,居常飲崔氏酒肆,崔未嘗討其直,家人每云:此道士來則酒客輻湊。嘗題其壁云: 武陵溪畔崔家酒,地上應無天上有。南來道士飲一斗,臥在白云深洞口。自是沽者尤倍?!?/p>
北宋詩人梅堯臣的《武陵行》更以“邀飲酌瓊醴”來贊美常德的酒,如詩:
生事在漁樵,所居亦煙水。
野艇一竿絲,朝朝狎清泚。
忽自傍藤陰,乘流轉山觜。
始覺景氣佳,潛通小溪里。
常時不見春,入谷驚紅蕊。
幽興窮綠波,翫芳心莫已。
花外一峰明,林間碧洞啟。
遙聞雞犬音,漸悟人煙邇。
舍舟遂潛行,石徑劣容屣。
豁然有田園,竹果相叢倚。
厖眉髽髻人,倏遇心顏喜。
尚作秦衣裳,那知漢名氏。
自言逢世亂,避地因居此。
來時手種桃,今日開如綺。
更看水上花,幾度逐風委。
競引飯雕胡,邀飲酌瓊醴。
復呼童稚前,綠鬢仍皓齒。
翻遣念還茅,思歸釣鱣鮪。
將辭亦贈言,勿道丘壑美。
鼓枻出僊源,繁英猶邐迤。
薄暮返蒼洲,微風吹白芷。
他日欲重過,茫茫何處是。
德酒聞名遐邇,引來四方富豪。據說,有一慕名而來的官商,泊常德碼頭后,其年方二八、生性活潑的女兒,被武陵古城的風光陶醉了,不慎跌入江中,仆人把小姐救起后,丫環急于為她換洗梳頭,一時未找到銅鏡,順手把老爺買的酒舀了一碗,給小姐照面,在濃郁的酒香中映出了如花似玉的嬌容,一時滿船驚喜,哄傳街市,徐娘、小姐竟相仿效,以酒代鏡。此酒自便稱之為鏡面酒,有好事者將此事上奏宋朝皇帝,欽定鏡面酒與堆花酒為貢酒,還規定常德每年生產的這兩種美酒必須全部朝貢,民間不得飲用。
宋代釀酒業興旺,以“鼎州白玉泉”的酒品列為全國名酒之列,熙寧年間酒課達“五萬貫以上”,是湖南產酒兩大地區之一。宋代也有以“武陵春”為名的酒,宋詞的詞牌中,竟也有與常德地域之酒有關的,如醉桃源(即阮郎歸)。
明代文學家袁中道《澧游記》中也有“下山飲于老梅樹下,月上始登舟歸”的描寫。清代民間釀制酒較為普遍,如《武陵竹枝詞》中曰:“村村畫鼓澆春酒”。
德酒與酒德
作為“人文淵藪”的常德,德酒不僅味美,而且具有德的品質。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常德有“沅有芷兮澧有蘭”之沅澧二水,更有神奇的武陵山脈。而常德,就以一山而得名!
在遠古時代,山水之城的常德誕生了一位與堯舜禹齊名的圣人善卷,今人稱其為中華民族的道德始祖,傳說善卷先生力振圣賢之道,以道德教化民眾及開啟民智,維持中國固有文化。他是當時中國最有影響力、最有名望后位德育教授。善卷不僅是中國第一個德育專家,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隱士。古籍《莊子》(“舜以天下讓善卷”)、《呂氏春秋》(“堯不以帝見善綣,北面而問焉”)記載了他的主要事跡。當時,善卷作為平民居枉人山,堯以“北面而問”的大禮求教,就是因為善卷是不可傲視的得道之人,而堯自認為德行智謀不及善卷,所以向他行弟子拜師的大禮。從此,善卷以“帝者師”的美稱名聞天下。舜繼位后,在南巡途中專程拜會善卷,還要將天下禪讓善卷,卻被堅辭。善卷的不朽事跡,在先秦、漢、晉的文獻中皆有記載。從這些記述中,我們得知善卷生活于堯舜時代,是一位“德行達智”十分突出的人物,以致堯要以他為師,舜要讓天下于他,他卻辭而不受隱居山野。今日常德仍有善卷垸、善卷釣臺、善卷壇之遺址,還流傳著善卷的傳說,歷次纂修的常德府志、縣志中都有記載。明確肯定善卷所居在今湖南常德的文獻是劉禹錫在朗州(今常德)所作的《善卷壇下作》一詩,此外唐代詩人蔡昆、齊己和虛中三位也各作過一首有關常德善卷壇的詩。傳說包孕著文化,隱隱約約留存了人類童年時代的記憶,傳承著人類文化的神秘基因。宋人在德山修建了“仰止亭”紀念善卷,宋徽宗對善卷的事跡更是倍加推崇,他御筆賜號善卷為“遁世高蹈先生”,又將善卷故鄉鼎州更名為“常德”,并將常德行政級提升為“直隸京師”,從此,常德之名一直沿用下來。
“堯舜德彰而身自尊,善卷德積而名自顯”( 漢代董仲舒云),常德德山之得名與善卷有著直接的關系。德山,隋代以前本名枉山,又叫枉人山,枉山腳下的小水灣,名叫枉渚,在屈原的《九章?涉江》、《水經注?沅水》和《太平御覽》都有記載。此山因善卷曾居而改名為德山,據《方輿勝覽》卷三十引《元和郡縣志》所說,隋朝剌史樊子蓋蒞任常德,聽說善卷曾居枉人山,故將此山易名為“善德山”,后人簡稱德山。自此,便有了“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的名諺,毛澤東在詩詞自注中也引用了這個諺語??芍5伦赃h古時代起,便成為文明開化之地,也是中華德文化的誕生地。德行天下,也自然成為了常德酒文化的精神內核。
被楚頃襄王“怒而遷之”的屈原行吟沅澧,德文化更浸入了憂國憂民的韻致。宋玉游歷于澧水河畔,春申君黃歇治于武陵,寫下了“珠履三千盡人彀”的傳奇。德文化和楚騷文化根植在沅澧,流淌在沅澧,熏染了后世的常德。生長于常德的東晉名相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更是為歷代讀書人點明了書山之路。早在1600多年前,陶淵明就將自己心中的烏托邦寄托在常德:“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币环N詩意般田園生活形態躍然紙上,安居樂業,雞犬相聞,這是古人對“和諧社會”最質樸的認識,也是常德文化的核心所在。
常德南北朝詩人陰鏗在詩風浮靡的南朝獨標高格,堅持著清麗的詩風。因家變投奔叔叔而在常德長大的沈約,官至尚書令,被時人稱為“一代文宗”,他與謝眺、王融開創了近體詩的雛形——永明體。李白,杜甫,劉禹錫等大詩人都曾把自己的足跡,連同不朽的詩文留在了沅澧流域?!妒T縣志》記載:李白流放夜郎途徑石門,題下了“壺瓶飛瀑布,洞口落桃花”的名句。李白流在漢壽滄水驛墻壁上的《菩薩蠻》,被推為“百代詞曲之祖”。杜甫晚年漂泊在洞庭湖一帶,夜宿漢壽青草湖時寫下了《宿青草湖》:“道為自然貴,名是無窮壽”。劉禹錫把民間歌謠的優點與文人詩歌融合起來,創作了一種新型詩歌——竹枝詞,不僅豐富了中國詩歌的體裁,而且生動地記敘了當時常德的民俗風情以及社會、經濟等方面的情況,留下了大量的史料。喝著澧水、聽著楚聲、咀嚼著楚騷風韻長大的李群玉,是常德為中國詩壇培育的一朵奇葩,清彭定求等編的《全唐詩》中收錄李群玉的詩就多達260余首,并流傳至今。在道教中,德山又為道教四十八福地之一。唐時高僧宣鑒禪師也在此處研經悟禪,進一步從佛教上豐富了德文化。
范仲淹跟隨母親在安鄉長大,洞庭湖四時美景均已存入其胸臆中,他在《岳陽樓記》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更是成為了歷代為官者的警誡之語。黃庭堅游歷常德期間,在石門寫下了“蒙泉”二字,為現鼎城區周家店的白云山寺廟作《雙松亭》,在桃源信手拈來《水調歌頭?桃源》和七絕《武陵》。
“等貴賤,均貧富”,鐘相、楊幺,這兩位農民在漢壽水鄉起兵的起義軍領袖,第一次把封建社會農民的政治要求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將他們稱為軍事家和政治家一點都不為過。出生桃源的明代名士江盈科倡導文學革新運動,與袁宏道一起創立了文學史上有名的“公安派”。龍膺為民請命,不滿朝政,掛冠而去,終老隱園。畫僧石溪髡殘書畫皆工,繪畫尤其見長,與弘仁八大山人、石濤并稱“清初四大畫僧”。李自成兵敗禪隱夾山,領徒開山,歷盡清要,門弟子有數千眾之多。林則徐曾兩度來到常德,在津市清化驛寫出下了兩首七律詩,也留下了他鐵骨錚錚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一直為中國的仁人志士所推崇,所追隨。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上,一大批受這種精神激勵的常德兒女前仆后繼,為中國民主革命奔走呼號,展示了常德人不甘落后、勇于創新、堅持真理、剛直不阿的高大形象。
武昌首義的英雄劉復基,武昌首義的總指揮蔣翊武,中國民主憲政的啟蒙者宋教仁,著名史學家翦伯贊,還有林伯渠、帥孟奇、丁玲、……近現代歷史上,常德的上空群星閃耀,每一顆都光彩奪目,每一顆都讓人深深感到:作為一名常德人,是何等的榮耀!他們遠去了,他們的名字卻星星般高懸于歷史的天空。他們遠去了,他們的文章、他們的精神、他們的節操、他們的追求、他們的信念,仍如沅江邊悠悠的鐘聲,時刻敲打著我們的心靈。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因肥沃的文化土壤,培育了眾多的人才,讓常德在歷史的各個時期都發出了耀眼的光芒,享譽海內外。他們的流風遺韻,激蕩在武陵風物之間,溢彩流光,沾溉后人。
常德酒俗
常德悠久的釀酒歷史,精湛的釀造技藝,豐富了常德的酒文化——或見于方志之中,或鏤于木石之間,宛若一串串璀璨的明珠,放射著迷人的光華。
“無酒不成俗”——常德的很多民俗,其實就是人們飲酒的習俗,常德有隨春夏秋冬時序變化而命名的民俗酒:
新年伊始,從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天天都是賓客親朋登門拜年,主人以酒相待,主客一醉方休。這種隆重的新年酒俗,使人際關系愈加和睦友善。
社日是祭祀社稷(土地)神和谷神的日子,分春社和秋社。春社是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常德舊志有“社日,鳩錢買牲醴賽會相飲”的記載。清明,人們“具牲醴掃墓”,將酒灑在墳頭,祭奠長眠九泉的先人。這種酒既祭祀祖宗,又可邀請親朋好友喝酒游春。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鄉村農戶有用酒糟喂養耕牛的習慣,謂之牛酒。常德最盛行的時序酒要數端午酒?!笆侨?,懸艾于戶,切菖蒲,杵雄黃,泛酒飲之?!倍宋绺傎惖挠率總冿嫷氖驱堉劬?。當橈手們上船之前,人們敬奉大碗美酒以壯膽助威,當橈手們離船上岸時,不論勝負,大家都會一涌而上,向每位健兒獻上一碗酒,大有燕趙悲歌的慷慨豪情。七月初七至十五,各家設羹飯酒饌,盛列幾筵,迎其先祖。祭祀禮畢,各家以物品相送親鄰,以示和睦。八月十五,合家團聚,賞清風明月,飲桂花美酒,洋溢著祥和之氣。舊時,人們將采摘來的茱萸、菊花與稻米一起釀造,至來年九月九日開壇就飲。一家人圍桌而坐,飲重陽酒,吃菊花糕,賞金秋景,享天倫樂?,F代,兒女們回到父母身邊,與老人一道共飲敬老酒。冬至酒,亦是常德祭祀祖先的一種酒俗。臘月二十四這一天殺雞祀祖,一家人飲酒吃飯,稱之為團年酒。大年三十,人們“易門神桃符喜帖,姻友之家以酒果之類互相饋送,作米面食,具肴酒以為新聚飲之儲”。入夜,城鄉鞭炮聲聲,各家各戶圍坐火爐置酒,謂之飲守歲酒?,F在,一家人圍坐電視機前,一邊飲酒食物,一邊觀看節目,更使守歲酒增添了幾分時代色彩。
婚喪喜慶,常德更是離不開酒。農村修屋喝竣工酒,城鎮擇居飲喬遷酒,生下小孩擺三朝酒,慶賀大壽辦生日酒。除了時序、慶賀酒外,還有各行各業祈禱祖師爺的祭祀酒,學藝的拜師酒,盟誓的雞血酒。這些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生活的提高,有的逐漸被淡化,有的則被人們賦予新的飲酒習俗,朝著更加健康的軌道前進。
常德各處皆有酒聯:
常德城西十公里的河洑山下,有一口“味如醴、甘馨清冽”的崔婆仙井,汲水釀酒,馥郁芬芳,為武陵酒的水源。井旁石碑撰有“酒馨沖天飛鳥聞香化鳳,糟粕落地游魚得味成龍”的對聯,千古流芳。
沅水之浦,德山之麓,豎立“沅水釀之太和醇醇有味,德山酒以言德郁郁生香”的楹聯,得天獨厚。
武陵城邊,招屈亭內,每年端陽節,人們擺滿瓜果、米粽、雄黃酒,為曾流放沅湘在此濯衣洗冠的愛國大詩人屈原招魂。亭柱上懸聯:
人生百年,把幾多風光琴樽等閑拋卻。
是翁千古,問爾許英雄豪杰哪個醒來。
招屈亭的上游是千古樂土桃花源,與之遙相呼應,且懸酒聯數幅——
非一個漁夫到來漏言不知劉項寧知魏晉;
愿諸公貴人相對飲酒但話君臣莫話神仙。
把酒話桑麻占雨課晴此間自有田家樂;
刪詩慨禾忝傷今吊古吾輩當先天下憂。
杯醉菊花赤縣盡尋彭澤宰;
水流桃洞碧山棲有謫仙人。
把酒高舉閣醉邀秦人仙子;
撫琴桃花源驚動羅漢觀音。
高檐近日,憑欄處楊柳風輕,縱目堯天夸盛世;
舉酒臨江,聽雨時桃花水漲,息機陶令樂仙源。
漁父迷津嘆世外桃源從此洞天絕足;
醉翁忘返樂人間仙境而今福地稱心。
……
石門縣流杯池酒聯亦長達三十六個字——
山水何靈得名賢履跡所經便流傳八百年后;
裙屐雜坐愛此地杯酒共酌且邀約兩三人來。
著名書畫家周懷民為德山大曲酒題書了“德山泉水冽又清,酒香十里醉行人”的條幅;加以德山一地有德山大曲與武陵酒兩個同門兄弟齊名,故原輕工業部食品發酵工業科研所名譽所長、高級工程師秦含章撰聯兩幅:
發濃香,發醬香,雙雙發香,香飄五湖四海;
得銀獎,得金獎,個個得獎,獎滿萬戶千村。
常德德山山有德;
沅江江酒酒無江。
常德人視若珍寶,藏之名山,納于大澤……
酒能生詩、詩中帶酒、詩情畫意之中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德酒以豐富的文化底蘊,贏得了無數榮譽:德山大曲1963年獲國家銀質獎;1984年、1985年在全國第四、第五屆評酒會上獲中國優質酒稱號,再奪銀牌;1988年12月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為什么德酒能聞名天下,讓人們耳熟能詳,就是因為常德具有釀酒的良好的地理、氣候環境,出神入化的傳統工藝技術,民間豐富的飲酒文化習俗,博大精深的德文化。故而,常德的山,是有德之山,常德的酒,亦是有德之酒。常德人當鑄德山為杯,醞沅澧為酒,以道德為法,釀造出全新的常德酒。德酒,必定能名揚四海,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