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德山山有德
2019-10-30
“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在湖南,這是一句為人共知的民謠。1956年6月,已63歲的毛澤東主席,由武昌游泳橫渡長江至漢口,寫下《水調歌頭·游泳》,“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流,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今世界殊?!痹~中毛澤東主席引此民謠自注“才飲長沙水”句。然而這民謠是如何來的?卻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的。山有何德?傳頌幾千年??鬃与m說過“仁者樂山”的話,但那是從人的角度說的,并不是說山有仁。山有德是源于人有德,而這有德之人就是四千多年前與堯、舜、禹三代賢君齊名、且同時代的武陵人居枉渚的善卷先生。堯帝南巡不以帝見善卷北面而師,與善卷朝夕相處三月之久,垂詢“善德之治”的國策。舜以天下讓善卷,而善卷不受隱入深山,不知其處。謙讓之德,后人敬仰。大禹求教善卷,依善卷之計而行,不戰而收服三苗,完成了治水大業。堯舜時代,即是原始共產主義社會,也是至今被史學家們津津樂道的“堯舜之治”。而堯、舜、禹三代賢君的德行都曾受到了同一個人的影響,而這個人就是善卷。
有關善卷施善德,啟民智,引農耕的記載,諸子百家就有《慎子》、《莊子》、《孟子》、《呂氏春秋》、《列子》等九部,古籍有《藝文類聚》、《路史》、《太平廣記》、《尚友錄》等十三部之多,有《康熙字典》、《辭源》、《辭?!?、《漢語大詞典》、《中國人名大詞典》等七部辭書收其有條目,更有各類地理方志三十余部。
善卷被歷代帝王君臣、文人墨客敬仰。隋朝朗州剌史樊子蓋慕善卷之德行而改枉山為善卷山,把山上之壇命名為善卷壇,此后,李白、劉禹錫、楊嗣昌、王守仁等歷代近百位文人墨客留下散文和詩詞歌賦幾百篇首。宋真宗詔令封祀善卷墓、善卷祠,宋徽宗賜號“遁世高蹈先生”,清康熙年間的胡廣督學王蓀蔚題寫“帝者師”扁額,懸掛于乾明寺大堂之上。乾隆皇帝 仰慕善卷和德山美景,親筆題寫楹聯“真諦總涵華海露,慈光長仰德山云”,至今還懸于北京北海公園。毛澤東曾引“常德德山山有德”為詞句自注,江澤民曾提出“以德治國”戰略。
漢代大師董仲舒說:“堯舜德彰而身尊,善卷德積而名顯,善卷在是則堯舜之道在是,堯舜之道在是,則善亦在是”。著名理學家朱熹稱贊善卷:“先生之道不可一日無,茍得之以致君,可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得之以澤民,可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德山、善卷垸,是堯帝封賜給善卷居住耕種之地,已有四千多年歷史,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此徘徊數月之久,苦尋善卷蹤跡而朝發枉渚,夕宿辰陽,因為辰陽是善卷辭帝位的歸宿之地。德山因善德觀而被道家封為第五十三福地,因乾明寺的德山棒而被佛教界稱之為南禪祖庭。
有了善卷才有德山,才有常德;有了善卷,才有善卷文化。善是善卷文化的根基,德是善卷文化的核心。善卷之德,安邦興國。所以說有了善卷的善與德,才有了老子和莊子的道,才有孔子和孟子的儒,才有“常德德山山有德”,才有了湘楚文化,湖湘精神,才有“以德治國”,德行天下。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一方水土養一方神,一尊神靈將保佑四方生靈。德山重建的善德觀,氣勢恢宏,新落成的善卷殿更是神采飛揚。善卷從遠古走來,將善德播散人間。將“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民謠發揚光大。
善卷是常德的善卷,也是湖南的善卷,更是世界的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