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卷與德山
2019-10-30
德山,原本不叫德山,而叫“枉山”。它的得名,與我國遠古時代一位大賢大德的人物——善卷有關。
善卷,是我國遠古虞舜時人物。先秦古籍中說,舜曾要將自己的帝位讓與善卷,但善卷避而不受,并遠入林藪隱居起來,以使舜找不到他。此事在《莊子》一書的《讓王》篇中有載:“舜以天下讓善卷,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悲乎,子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處?!?/p>
舜要以天下和權位讓善卷,可見善卷是當時一位大賢大德之人。那么,善卷躲避舜的遜位“去而入深山”,是到哪里隱居起來了呢?據一些古籍記載,他是到了南方的沅水流域,在沅水邊的枉山隱居起來。如宋代的地理總志《方輿勝覽》中說:“武陵縣東一十五里,枉山之上,有善卷壇……古傳善卷隱此山?!?/p>
今德山西側的枉水西岸一帶地域,稱之為“善卷垸”,舊時則稱“善卷鄉”。據傳,境內“善卷村”中的鼓槌子溝一帶,曾是古時善卷進行農事耕作的地方。這一傳說可于古籍中得到印證,唐代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志》云:德山枉水西岸“名曰枉渚,善卷所居”。
《莊子》中云,善卷是一位鄙薄名利權位,而以“春耕種,形足以勞動;夏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耕生活為樂的賢德之人??磥?,善卷來到枉山后,是隱居于枉山,而耕作于枉山之下的枉水西岸的沖積平原上。很可能,他是帶來了他的族人一同居于這里,很難設想他是孤身一人至此。若如此,這便是常德歷史上第一支北方來的移民,也是北方文化和生產技術的一次早期南傳。
隋代開皇(581—600)年間,曾在朗州任刺史的政治家樊子蓋(《隋書》中有其傳),很崇尚善卷“避帝位”的“大德”之行,便在德山之上修筑了紀念善卷的壇宇,并下令將枉山改名為“善德山”?!对涂たh志》中記載了這改名一事:“善德山,在(武陵)縣東九里,此山本名枉山,開皇中刺史樊子蓋以善卷嘗居此山,名善德山?!?/p>
“善德山”,即“善卷大德之山”的意思。后來,人們漸次將“善德山”簡稱為“德山”。宋代地理總志《新定九域志·古跡》中說:“(德山)本名枉山,刺史樊子蓋以善卷居此,改曰善德山,后人惟號德山?!边@便是“德山”這一山名的歷史由來。
到了宋代,皇帝真宗詔封善卷為“先生”,令地方祠祀之;政和年間宋徽宗又詔賜善德號曰“遁世高蹈先生”。
德山之上樊子蓋時筑下的紀念善卷的壇宇,后人稱之“善卷壇”,此后成為武陵一處著名古跡。唐人劉禹錫曾在此寫下古詩《善卷壇下作》:“先生見堯心,相與去九有。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藪。道為自然福,名是無疆壽?,帀诖松?,識者?;厥??!?/p>
“善卷壇”,歷朝屢毀屢筑,明代還立于德山,并被尊為“武陵八景”中之第一景。明嘉靖時,常德仕人陳洪謨(官至江西巡撫、兵部侍郎),亦作《善卷古壇》詩:“枉山稱福地,郡乘托高名。無意居宸極,有主來楚荊。林深青嶂合,壇向白云橫。民化應成俗 ,今猶少宦情?!?/p>
善卷壇,無疑是德山之上歷史極為悠久涵義極為深厚的古建筑,惜清代以后,未再復建,實為今人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