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子蓋與德山
2019-10-30
山有德”的嶄新局面。沒有他,就沒有德山;沒有他,就沒有常德人寬容團結、以人為本、開拓進取、敢創一流的精神和對天下為公、山水有德、天地人和、和諧合一理想最高境界的進一步追求。德是善德文化的核心和靈魂,也是桃花源理想和文化的根據,更是人人平等、自由、幸?!暗轮巍鄙鐣淖非?。善卷開創之德,既是德山、常德的源頭活水,又是樊子蓋為隋帝國的統一將枉山改名德山的根據,也是德山、常德名稱的內核,更含有中華民族尚德的普遍價值,并已通過“知我常德”、“愛我常德”的武陵人的建設,同沅水外灘公園的“常德詩墻”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
據《慎子·逸文》、《莊子·讓王·盜跖》、《荀子·成相》、《呂氏春秋》、《史記·呂不韋傳》、《淮南子·叔莫訓·齊俗訓》、《列子·楊朱》,皇甫謐《高士傳》、葛洪《抱樸子·逸民卷》、《水經注》、《方輿勝覽》、《太平御覽》、《元和郡縣志》、《元豐九域志》、《善卷祠記》、《善卷壇記》、《嘉靖常德府志》等文獻,都從不同的背景、角度或沿襲前人的說法提到了善卷,故善卷至少是遠古以來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理想人物?!端涀ⅰゃ渌吩疲骸般渌謻|,歷小灣,謂之枉渚。渚東里許,便得枉人山?!薄对涂たh志》說“此山本名枉山,開皇中刺史樊子蓋以善卷居此,名之善德山?!薄对S九域志·古跡》言“古傳善卷隱此山,本名枉山,刺史樊子蓋以善卷居此,改曰善德,后人惟號德山?!薄遁浀丶o勝》“枉山條”云,“開皇中,刺史樊子蓋又善卷嘗居此山,名善德山”。
隋朝的再次大統一,樊子蓋改枉山為善德山,是對善卷傳說的空前總結和升華,把東晉以前不明籍貫的善卷這位高人從此牢牢地確定為武陵人,東晉以后善卷籍貫的其他說法都只能黯然失色。原來天下聞名的唐堯、虞舜、大禹都崇敬的善卷是武陵德山人,節儉、智仁的堯帝在德山拜善卷為老師,孝悌、賢德的舜帝在德山請求把天下讓給善卷,復九州、治洪水的大禹亦來德山向善卷求教,他們都在德山看到了善卷德治的理想社會;這里的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沒有戰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道德高尚,怡然自得,人與自然融合為一。于是,德山這塊神奇的土地,因善卷而得到升華;善卷也因樊子蓋代表政府把他躬耕播德所居枉山改名善德山,得到了進一步的宣揚;武陵常德也因善卷“德山山有德”而更加揚名于世;洞庭湖畔沅江枉水邊的善卷洞、善卷壇、善卷祠、善德觀、善卷村、善卷鄉、善卷垸等等,都在“德化”中得到了升華。從此,山為德之山,水為德之水,德滿武陵山,德滿孤峰嶺,德滿發源于安化縣境流經百里到德山的枉水,德滿沅芷澧蘭流域,德滿洞庭魚米鄉,德滿百姓的心房……
樊子蓋把枉山改為善德山的內核就是德,有德才有世界和諧的靈氣。原始先民崇拜的圖騰是“德”的原本初義,認為圖騰賦予人以生命,人的生命源于圖騰。當父親的意義被發現后,我們的先人進一步認識到生命并非源自于圖騰之德,而是源自于“男女交媾”。圖騰之德遂變成祖先之德。祖先神化的過程就是德化過程,也就是生命意義和價值象征化的過程。殷商之德通過敬奉先王先母的祖先崇拜中把神權、王權、族權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狀態。西周以禮樂文化取代了殷商的巫祝文化,王者以德行而通天,“以德配天”,從而使德成為天人之間的中介。春秋戰國,儒家要求存心養性而事天,在“反求諸己”中實現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使德成為自律性道德和理想人格的圣人,“天人合一”內在地合于一心。于是史前的“神人合一”發展到中國獨具特色的“天人合一”的倫理道德文化。德是心服、德是團結、德是力量、德是穩定、德是發展、德是精神、德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積淀的和諧文化?!吨芤住芬烟岢觥暗隆钡膬群?,《乾卦·文言》言“君子進德修業”,《坤卦·象傳》言“君子以厚德載物”,強調的就是德才兼備、寬容團結的德治思想。從古至今的太平盛世,無不是符合和發展“德治”的體現?!耙缘轮螄钡乃枷肜碚?,正是中華民族長期穩定發展的文化精神,永遠是治本的文化體系。
樊子蓋把枉山改為善德山,使德山因德有了內在的靈氣,使德山人與德山的山水融合在一起,人杰地靈,德山從此成為享譽三湘四水的風水寶地,儒、佛、道教似乎都在這里糅進了追求和諧的精神,放出了書香、洞天、福地的光彩。善卷釣臺旁的德山,石壁峭立,最高處是海拔98米的孤峰嶺,一個孤字已道出“山登絕頂我為峰”的深刻內涵,山是孤峰的山,塔是孤峰的塔、水是孤峰的水、人是孤峰的人、德是孤峰的德,閃爍著德山歷史文化的光輝。以德山獨有的靈氣為底蘊的孤峰塔,成為德山文化的象征。孤峰塔塔影橫江,伴著善德觀、乾明寺的暮鼓晨鐘和善德書院的書聲,有如德山的靈氣和德山的山水交織奏成的樂章在枉水、沅江兩岸充溢。德山人文鼎盛,歷代不衰,在于山的靈氣、水的柔力,剛柔相濟,生生不息。沅水在德山之北,北為陰,水屬陰性,充溢著“厚德載物”的陰柔之美;德山在沅水之南,南為陽,山屬陽性,充溢著“自強不息”的陽剛之氣。陰陽和諧,天人合一。山水就是我,我就是山水,老龍潭里涌溢出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沅水、枉水、枉渚、烏龍井、白龍井、蓮花池等,都洋溢著洞庭湖鄉水文化的特色。仰止亭、楚望亭、善卷釣臺,不僅深化了屈原“朝發枉渚兮”的內涵,而且使劉禹錫《楚望賦》意蘊得以處延,更把德山與枉水、沅水有機地融在一起,進一步突出了德山剛柔相濟的特色。山水滋潤下的德山人創造的善德精神和獨具靈氣的德山文化,在發揚光大中形成了武陵人善德的優良傳統和追求人本和諧的理想,使浸潤著幾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德山文化,在歷史流動發展的進程中走向新的高峰。
總之,善卷高人隱居枉山,從遠古走來,至隋朝刺史樊子蓋改名善德山,順應了人心、民心,適應了大統一時代的要求,開啟了“常德德山山有德”的嶄新局面,揚起了德文化的旗幟,旗幟上也刻下了樊子蓋改枉山為德山的功德。德旗飄飄,“德山蒼蒼,德流湯湯”。樊子蓋定德山之名,“善積德彰”,“厚德流光”,德旗光芒長萬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