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美酒工藝篇:傳統技藝今仍在
2019-10-30
優良傳統發出的光澤是永遠燦亮的。
——湖南洞庭水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羅祖亮語
走進現代化的德山酒業公司,撲面而來的是時代氣息;了解德酒的生產過程,留在腦際中的是歷史的軌跡。給人的印象是:辦公樓、廠房、化驗室是那么的現代,酒糟、酒窖、酒甑是那么的古老,正是這種現代與古老的交匯,才有德酒的優良品質。
歷史的年輪繞過了50圈,而德酒卻依然保持著傳統技藝。人們不會忘記,清代常德城東門外水府廟有一家馬萬隆私人糟房,從清代到民國,經過5代相傳,在上世紀20年代率先以整粒的稻谷釀酒,工具設備比別的糟房好,使用大灶、大甑、大天鍋、大醅缸等,而且都是專用器具,在工藝上采取小曲糖化、清蒸、清燒、七天蒸餾的方法,產品稱為德酒,又稱為谷酒或燒酒。這種酒的質量超過了大米下鍋煮的酒,同時又對高粱、稻谷進行單燒或者混燒,酒的質量更加穩定,出酒率也越來越高。到1950年,常德有這樣大大小小的糟房72家,1950年7月,政府為振興常德酒業,由稅務部門負責,以自由組合方式將私人糟房組合成3個集中私營小型釀酒工廠,即東門一集中糟房,上南門二集中糟房,北門外集中糟房。1952年,常德專署煙酒專賣管理處成立,管理處將3個集中糟房從私人手中接管過來,在原東門一集中糟房的基礎上成立了國營常德釀酒廠,德山酒業從此邁開了它50年的漫漫歷程。盡管時代的變遷,歲月的更替,常德老糟房的傳統技藝一直沿襲至今。
當筆者走進德酒釀制車間,一口口偌大的酒甑散發出的裊裊蒸汽,如同歷史的煙云;幾千平方米的大車間里,3公尺見方的料池排列有序,規如棋盤。工人們不辭勞苦,按照傳統技藝拌料上甑。當筆者來到吊酒處,只見曲香四溢的一股清流帶著“體溫”源源不斷地流入酒缸,主人給我們舀了一杯熱酒,剛一入口,酒氣就向全身散去,其味其感,美妙絕倫,無可言狀。盡管這只是半成品,但足以顯示德酒的厚重。如果說,德酒是一曲美妙的歌,那么傳統工藝則是這首歌最和諧的音;如果說德酒是一首動人的抒情詩,那么傳統工藝則是這首詩著情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