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酒業建廠60周年訪談錄之十五:“黑舌頭”勾兌小組
2019-10-30
編者按:
釀酒,在常德有著悠久的歷史。1952年常德市72家私營糟坊合并組建成常德市酒廠。1959年具有獨特風味的濃香型“德山大曲”酒在常德市酒廠試制成功并上市。1963年,德山大曲酒在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上一舉摘得國家質量獎銀質獎章,這是中南五省食品行業第一塊國家質量獎獎牌,德山大曲從此飲譽海內外,成為深受消費者喜愛的知名白酒。
人物簡介:
鮑沛生,男,1940年6月生于江蘇蘇州。國家級白酒評委、我國著名釀酒專家。1964年從無錫輕工業學院(現江南大學)食品發酵專業畢業分配到常德市酒廠,1982年起擔任該廠負責人,1985年調任湖南省食品工業辦公室主任。
說到“德山大曲”,鮑沛生老人兩眼放光。作為國家級白酒評委、我國著名釀酒專家和主管食品工業的老領導,他對德山大曲的評價很高:“德山大曲是老名牌!名氣大,五屆國家評酒會,三次獲得國家銀獎;質量好,而且穩定,深受消費者喜歡,有相當多人對德山大曲情有獨鐘。”作為在德山酒廠工作了21年的半個德山人,他充滿自豪:“那時候湖南省最有名的就是一條煙(芙蓉煙)和一瓶酒(德山大曲),過年的時候誰家有一瓶德山大曲那是相當不錯的事情!夏天釀酒車間溫度比較高,我們每年都會有一段休息的時間,有一年‘夏休’去北京學習,廣州鐵路局還專門給我們酒廠的工人加掛了一個車皮,讓我著實感受到了德山大曲品牌強大的影響力。”
上世紀德山大曲的輝煌,湖南省內乃至國內很多人都有深刻的感受,至今,常德還有很多一輩子只喝德山大曲的消費者。能讓消費者如此寵愛,源于德山大曲的品質。
1959年6月,常德市酒廠(德山酒業前身)廠長李煥英、技術副廠長唐潤祥從武漢酒廠帶回小麥曲,按漢汾酒的釀造方法開始釀制德山大曲,但出酒率不高,酒質不穩定。帶著這個問題,他們四處學習,并嘗試用“大曲仿西鳳,發酵仿老窖”的工藝方法釀酒。當時釀酒是手工操作,工人的純熟技巧和豐富經驗是酒質的保證。“廠里集合了多位老工人,技術級別最高的八級工就有十幾個。”一個偶然的機會,青年工人楊道均發現發酵池生長的黑色霉菌(經測定為微生物中的芽孢桿菌)有特殊泥香,對提高大曲質量有特殊作用。經發酵師傅多次實驗,得出“對酒醅進行多層封泥能使大曲酒窖香濃郁醇厚”的結論。1959年年末,德山大曲酒質量穩步提高,最終確定了它的濃香型風格。
“不斷改革、提高工藝,強大的技術隊伍是德山大曲的品質保證。” 德山大曲制訂了嚴格的曲酒標準,并在廠里召集了七八個評酒員組成了“勾兌小組”,由鮑沛生擔任組長。勾兌小組的組員們每天做的就只有一件事:品酒。“人家說喝酒是好事,對我們來說卻是苦差事。” 德山酒廠的車間里,自己釀造的酒裝滿了1000多個酒缸。而溫度、濕度等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化都會引起酒缸中酒的變化。所以,為了選出合適的酒進行進一步的勾兌,鮑沛生和他的組員們必須嘗遍每一個酒缸中的酒。“一天下來,舌頭都是黑的,吃什么都不對味,靠吃梨緩解酒對舌頭的刺激,幾天下來可以吃好幾筐梨。”而正是有了“黑舌頭”勾兌小組無怨無悔的付出,才有了德山大曲品質的不斷提升,才有了今天香濃甘醇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