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酒業建廠60周年訪談錄之十四:問酒哪得美如許?
2019-10-30
編者按:
“窖香濃郁,窖香、陳香協調、細膩,酒體豐滿、綿甜醇厚,后味凈爽,余味悠長,擁有優質白酒的典型特征。”這是眾多評酒專家對德山大曲酒的一致評價。
人物簡介:
汪明德,男,1962年9月生于湖南常德。德山酒業釀造車間主任。1979年招工進入常德市酒廠,在白酒車間做技術工人。1982年,調入大曲車間。
干凈整潔的淺湖藍色工作服,整齊的頭發,汪明德一絲不茍的形象一如德山酒業人釀酒的態度。醉人的美酒便是在這“一絲不茍”中產生的。
一見到我們,他便熱情地介紹起這個自己工作、生活了31年的酒廠,并與德山酒業技術總監、國家評酒委員劉世云女士一起,力邀我們去位于常德市德山開發區的德山酒業釀造車間、勾調中心、地下酒庫和灌裝車間參觀,以使我們對德山美酒的魅力之源有更直觀的感受。
故事,邊走邊說。
依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國家政策,城鎮戶口居民可以向居委會申請進入國營、集體單位或居委會辦的小集體工廠。汪明德17歲那年,德山酒廠招工,他毫不猶豫地遞上了申請書。當時常德有幾個還不錯的單位,為什么選擇德山酒廠?汪明德摸摸頭:“德山大曲名氣大,酒廠效益好!”
他領著我們來到釀酒車間,釀酒工人正揮舞著木鍬掀糟。“我一進廠干的就是這個,掀糟工!” 最初,汪明德被分在白酒車間。那時,德山酒廠只有2個平地廠房,分別是3個白酒班和6個大曲班工作的地方。釀酒是個體力活,大曲釀造更甚,需要用5根1米長的鐵叉把沉重的母糟在1.8米深的酵池內不斷掀起。
年輕的汪明德干勁十足,工作出色,不到2年便調入大曲車間。
“我們內部制定了嚴格的工藝標準,每個班負責60個酵池,都有任務,每一百斤糧的出酒率要達到37%。”汪明德清楚地記得那是1982年底,在一輪(一般為70天)釀酒工作結束后,一個大曲班的各項指標明顯下浮,廠里當即撤掉了班長,并在廠內公開招聘新的大曲班長。“大曲班長技術要求高,責任重大,又很辛苦,一些老師傅都沒有十足的把握,我們當時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硬是把這個大曲班接了下來,仔細琢磨,使各項指標都達到了廠里的要求。
我們來到勾調中心,工作室里擺滿了各種試管、量杯、量筒、容量瓶、玻璃瓶。“你看,每個玻璃瓶上都有標簽,對應著地下酒庫的每缸酒。”勾調員通過這些樣酒,分析酒的變化,并且按照要求選取適合的酒勾調出令人陶醉的德山酒。
勾調中心地下便是酒庫了。下了兩道長長的樓梯,還沒到酒庫門口酒香便撲面而來。600多個800斤裝的大酒壇裝著幾十年前入庫的玉液美酒,蔚為壯觀。每個酒缸上面都有一個銘牌,上面寫著入庫時間、溫度、濕度和負責人的姓名。舀出半杯1972年入庫的原酒,酒液清明晶亮,香氣沁人心脾,令人贊嘆。“我們的酒越藏越清、越藏越亮!” 如何“保色”?德山酒在酒曲的投放、原料的選用、嚴密科學的窖藏技術方面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
告別充滿歷史韻味的酒庫,汪明德帶領我們來到現代化的灌裝車間,這里是成品酒出廠前的最后一道工序。里面正在進行和順德山大曲的灌裝。玻璃門內,一個個酒瓶消毒后,再由自動裝酒的噴嘴裝滿酒。酒瓶順著傳送帶繼續往里“走”,經過一個明亮的白色燈板,質檢員把每個酒瓶翻一翻,仔細查看酒中有沒有雜物。這樣的“關卡”有好幾個,通過后機器自動封蓋,工人們把酒瓶放進精美的包裝盒,再按箱裝好,醉人的美酒就走向全國各地了。
“我們做酒,就這樣一絲不茍!”汪明德自豪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