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酒業建廠60周年訪談錄之十:“斤斤計較”的勞動模范
2019-10-30
編者按:
在德山酒業近60年的發展歷程中,有過三屆全國白酒質量評比榮獲國家銀質獎章的輝煌,也遇到過許多的困難和挫折。德山酒業歷60載風雨而巍然屹立,工人師傅們無疑是企業的堅強脊梁。
人物簡介:
梁秋舫,男,1926年生于漢壽縣,1952年進入常德市酒廠(德山酒業前身)工作直至退休,曾被評為常德市市級勞動模范。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少年梁秋舫是一名孤兒,家境貧寒、孤苦伶仃的他被迫給地主當放牛娃。每天起早貪黑地給地主家放牛、打雜,吃不飽、穿不暖,更沒念書。18歲那年,梁秋舫輾轉來到漢壽縣毛家灘,在一家私人釀酒作坊里打雜,開始接觸釀酒工藝。1952年常德市組建大曲酒廠,26歲的梁秋舫以近8年釀酒經驗被招到酒廠工作,直到退休。
見到梁老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梁老正拿著蒲扇坐在太陽底下和幾位老人悠閑的聊天,84歲高齡的梁老戴著一副黑邊老花鏡,面色紅潤,精神抖擻。雖然自去年生過一場病后吐字有些不清楚了,但思維仍然很清晰。梁老清楚我們的來意后,高興的領著我們走進他家,邊走邊打開了話匣子。
“我是1952年進的廠。那時酒廠剛剛成立,只有幾十號人,條件很艱苦。沒有電,沒有自來水,生產及生活用水要靠肩挑手提。那時從沅水河里挑水要上四五百米的臺階。挑著100多斤一擔的水,一步一步上臺階非常吃力?,F在我的肩膀上還有當年挑水磨出來的銅錢塊,幾十年了都去不掉”。梁老說,那時的工作條件雖然苦,但終于可以有飽飯吃了,所以日子過得很樂呵。
梁老告訴我們說,德山酒廠剛建廠時,規模小,幾十號工人也沒有進行明確分工,基本上每人每道工序都做。直到后來規模擴大才有了分工。他主要負責制作曲塊。曲塊在釀酒行業中被形象地稱為“酒的母親”,在釀酒工藝中屬于非常重要的環節。起初酒廠用的是雞蛋般大小的土曲,出酒率低、酒質不穩。為解決這個問題,梁老和一群工人們吃住在廠里,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經過反復試驗,終于在1958年成功制作出了大曲塊。新研制的大曲塊,保證了出酒率,穩定了酒質,確保了酒的品質。用大曲塊釀出的德山大曲在1963年首次獲得了國家銀質獎,德山大曲頓時聲名鵲起,伊利酒廠、酒鬼酒廠等國內許多酒廠都紛紛前來德山酒廠參觀、學習。
“德山酒廠當時在全國是非常有名氣的。1969年國慶節,我以德山酒廠釀酒師的身份受邀去北京觀禮,作為毛主席家鄉的酒廠代表,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足見我廠在全國的地位。那時成為德山酒廠的工人,是一件非常光榮而自豪的事”。在梁老的心里,德山酒業就是自己的母親。由于梁老工作刻苦,表現出色,1978年被評為常德市釀酒行業第一位勞動模范。
梁老在酒廠還有個“斤斤計較”的雅號。那是梁老做倉庫保管員時,廠里運輸糧食、燃煤等難免會有丁點散落,一般人都不會在意,可梁老每天都把散落在路上的那些丁點糧食、煤粒,還有廠里用過的麻繩、麻袋等收集起來,日積月累竟為廠里撿回了近萬斤糧食,節約了不少開支。為此,梁老也得了個“斤斤計較”的雅號。
在采訪接近尾聲時,這位老工人讓我們轉達他對德山酒業的殷殷期望,“我一家兩代人都曾在酒廠工作,對酒廠的感情非常深厚,我很感謝德山酒廠對我的培養,更希望酒廠能夠迅速崛起,承擔起振興湘酒的重任。”話語質樸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