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酒業建廠60周年訪談錄之二:“打嗝都是香的!”
2019-10-30
編者按:
在德山大曲的誕生地常德市,有這樣一批特殊的老人,他們見證了德山大曲的誕生,從第一瓶德山大曲開始,與德山大曲一起走過人生歷程。過年時,有一瓶德山大曲是大喜事;歡聚時,開一瓶德山大曲增添歡樂;憂愁時,喝一口德山大曲抒發情懷。
德山大曲的濃郁芬芳吸引了他們,德山大曲的誠信釀酒感染著他們。這群至愛“德山”的消費者,一輩子只喝德山大曲這一瓶酒,是對酒的優秀品質的贊許,也是對與德山大曲一起走過的人生時光的懷念。
人物簡介:
汪壽高,男,1940年12月生。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鎮德橋鎮張家橋村三組村民,德山大曲酒的忠實消費者。
“喝了德山大曲后,第二天打嗝都是香的!”問到汪壽高老人為什么愛喝德山大曲酒,老人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大伙兒都笑了,老人臉上也笑開了花。
汪老的小兒子汪為新忙接過話頭:“我爸可喜歡喝德山大曲了,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是德山大曲的‘粉絲’!”又逗得大伙兒一陣歡笑。
用汪老大兒子汪興平的話形容,他們所在的張家橋村是個“酒窩子”,村里的男人都挺愛喝酒,酒量也不錯。他向我們介紹,自己的大伯跟父親一樣,也非常喜歡喝德山大曲。
“以前窮,喝的都是‘土夫子酒’,怪不好喝。”汪老說,剛解放那會兒,和他一樣向田要飯吃的農民們做農活辛苦了,都愛喝兩口(酒)解解乏,但當時沒有好酒,又缺糧食,只有村里小酒作坊用一些植物根莖做的土酒,味道苦澀,難以入口。
1959年德山大曲研制成功,常德人開始嘗到醇香美味的大曲型白酒。但受技術限制,德山大曲產量不高,又受計劃經濟影響,普通群眾很難喝到德山大曲。汪老記得自己第一次喝到德山大曲是在村里同鄉的酒席上,嘗到第一口就覺得這個“好喝、舒服”。好酒受到了大家的一致青睞,眾人都爭著喝德山大曲,本來就不多的酒每人喝了幾口就沒了,汪壽高覺得很不盡興,但“德山大曲”的名字卻留在了他的心里。之后,汪老也曾在一些宴席上喝過幾次德山大曲,但每次都只有那么一點兒,“喝得一點也不過癮!”他多想痛痛快快地喝一次心中的美酒啊!
1970年的夏天,公社響應上級號召開荒造林,每個大隊集合了四五十個青壯勞動力,組成挖山隊對劉家橋的一座山進行開荒,種植棗樹、梨樹、板栗樹等。汪老所在的張家橋大隊也不例外,30歲的他擔任張家橋大隊的司務長,與三四個人一起負責大隊的伙食。
開荒的日子是辛苦的,公社三四百人,每天靠著肩挑背扛,奮戰一個多月,將一片荒山變成了滿目綠色。汪老帶領的伙食組,雖然沒有去挖山挑土,但在物資并不豐富的情況下,每頓都要準備幾十個人的飯菜,也不容易。開荒結束吃了散伙飯后,伙食組的一個小伙子提出,累了一個多月,要喝兩瓶好酒慰勞大家。這“好酒”,便是指德山大曲。
“當時德山大曲一塊七八一瓶,公社供銷社憑票賣酒,要托熟人才能弄到。”在大伙兒的強烈要求下,汪老找到平時交往較多的勝利餐館的經理,請他幫忙,弄到3瓶德山大曲。好酒入席,大家樂開了花。“那時候我們剩下十幾個人,喝到了德山大曲高興得不得了!還有人說,喝過了德山大曲,其他的酒都喝不得了!”汪老滿臉的笑意,仿佛又回到了1970年暢飲德山大曲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