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盛贊善卷
2019-10-30
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曾來常德,并游覽德山,對善卷先生推崇備至。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僑寓建陽(今屬福建)。紹興十八年進士。任泉州同安縣主簿。淳熙時,知南康軍,改提舉浙東公事。歷知漳州、秘閣修撰等職。主張抗金,并強調準備。被韓侘胄派目為“偽學”。
朱熹是一個知識淵博的學者,他廣注典籍,對經學、文學、史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在哲學上發展了二程(程顥、程頤)關于理氣關系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哲學界稱“程朱學派”。朱熹認為理和氣不能相離、“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但又斷言:“理在先,氣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氣本”。強調“天理”和“人欲”的對立,要求人們放棄私欲,服從“天理”。
朱熹又是南宋著名的教育家,他從事教育五十余年,認為“辦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于居敬而持志?!?/p>
朱熹對自然科學亦有涉獵。他吸收當時科學成果,提出對自然界變化的某些見解,如關于陰陽二氣的宇宙演化說、從高山上殘留的螺蚌殼論證地質變遷(原為海洋)說等。
朱熹的博覽和精密分析的學風對后世學者很有影響。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及后人編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語類》等多種。
據常德方志記載,朱熹在乾道(1165—1173)年間曾到常德講學,并在友人的陪同下,游歷德山,聽到善卷先生的事跡,甚為感動,對友人說:“先生之道不可一日無。茍得之以致君,可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得之以澤民,可使是民為堯舜之民?!边€在常德府學內題寫了八塊孔子《易系辭》書刻碑。此事記載于《嘉靖常德府志卷三?地理志?古跡》:“宋乾道間,文公(朱熹)書孔子《易系辭》說卦三節,凡八碑,在府學明傖堂東壁,依堂壁逆行。正統三年戊午(1438)歷年二百五年,舊刻漫滅,知府周鼎重刻?!敝祆涞陌藟K書刻碑,舊刻不復存在,歷經宋、元直至明朝正統三年,過了600年,由常德知府周鼎按原手跡重刻。這一常德著名古跡惜今無存,大約毀于明末清初戰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