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山書簡
2019-10-30
一、沅水
善卷臨水而坐,他懂得
水面上的光,就是眼睛里的光。
上游的桃花順水而來,善卷聽見
花瓣輕柔擦過水面的聲音恍若琴音。
他安靜地閉上眼睛,
他要做這撫琴者的知音,一天,兩天,
……時光風一樣經過了他的草堂,
他仿佛是這時光的影子,月亮看著善卷,
月亮一言不發地蹲在一根桃樹枝上,
葉子晃動著,除了水流的聲音,
世上好像再沒有任何的聲音,善卷知道,
沅水漫長,垂釣的日子漫長。
竹筏的路途漫長,漁歌漫長。
善卷似乎已忘了漫長的尺度,他只懂得
每一個瞬間,花開的瞬間,葉落的瞬間,
他睜開眼睛的瞬間。釣魚?
魚翔淺底,該多好。
竹生林間,該多好。一個人
冬衣皮毛,夏衣葛絺,春耕種,秋收斂,
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該多好!
沒有人知道,善卷只是在喂魚,
用體內的愛,一點一點喂食它們。
他喜歡,用一顆心釣來的魚群,在身體里
游弋的快感。一塊青石被他坐暖了,
坐光滑了,他覺得,那石頭已經是他的一部分了。
沅水流淌,那是一條江的命運。善卷看著它,
每一日都仿佛前一日的影子。
到了橙黃橘綠的時節,他在林中
一邊擊鼓,一邊唱歌,背著竹筐的農夫
環坐四周,他望著不遠處
枉水、沅水交匯的水花快樂地歌唱,
農夫們常常忘了日影的傾斜。他唱,
風吹斷了竹木,卻吹不斷流水。他唱,
人們劈木為柴,樹木卻沒有怨色,因為它們為了火焰。
農夫們聽著,都流動起來,都燃燒起來,
風從江面吹來,彌漫著水草的幽香。
二、山色
善卷目睹一只蝴蝶銜著一粒露珠從身邊飛過。
他抬頭望了望枉山,有霧,在輕輕移動,
夏日的草色在霧色中若隱若現。
上山的路只有一條,從低處到高處。
他不知道這條路是誰走出來的,
也不知道自己是第幾個由此上山的人。
這是洞庭湖進入沅江的第一座山峰。
善卷站在山頂,極目遠眺,他看見
更高的山峰在遠處,一座連著一座。
霧已經散了,萬物清晰地撲入眼簾,
水珠子覆在草上,晶亮晶亮的,
與淚水,與汗水,都不同。
山上只有他一個人,有鳥鳴,
卻看不見鳥的翅膀。百步之內,生長著
百種植物,善卷逐一為它們命名,有一多半了,
他能在心中默念它們的名字,還有一少半,
他用目光微微碰了碰。俯瞰江面,
似乎是靜止的。鷗鳥與鷺鳥有些飛的高,有些飛的低,
但都在浪花的上面。善卷用一個上午觀察著
天空與流水之間,一定有風吹過了,
他的衣袂略略動了一下,他的心動了一下。
針線般的炊煙由山下的屋舍上升起,他突然意識到
自己竟忘了饑餓。原來,秀色真的可餐。
他坐在一棵小樹下,隱約間
有根向下、向四遭延伸的力量令他欣慰。
落雨了,枉山上有他建造的木亭子,
可容一人。善卷知道,一場雨水,落在了山上
也落在了山下。在雨中,霧氣重新攏了回來,
嘀嗒、嘀嗒的聲音美妙無比,雨與萬物
相遇的聲音,和諧而舒緩。
他的內心仿佛化作了一片寬的或窄的葉子,
在樂聲中變得坦然、平靜、淡泊,
大半生了,他總是在遍野青草中找到自己,
那些童年的、少年的日子多么像被時間收藏的草根,
風一吹,就再次發芽了,他站起來,
走入輕盈而細密的雨中,他看見
小小木亭也在雨中,沐浴著。
在山腳下,枉山需要他的仰望。
剛剛還俯視的人間,此刻已是他的家園,他看見
一頭牛拴在一人高的木樁上,
身披蓑笠的鄰人行跡匆匆,草鞋濺起的雨水落在身后。
田園不蕪,家就在。善卷笑了一下,
雨水落進口中,微甜,老天賜的吧。
善卷的視線中,山色變得模糊,但高度還在。
高度,就是世人心中的山吧。
三、聆聽
他聽見的,仿佛是萬物的呼吸。
他在一片甲骨上刻下“德”字。
左邊是道路,他覺得那是沅江的此岸,
螞蟻在上面爬動,牛在回家,
一只花翅膀的公雞正追逐一只白色的母雞,
方圓百里的耕夫、樵夫
有的走著,有的站著,一棵柳樹上,斑鳩正在筑巢。
土做的路,一段直,一段彎,
江水一段直,一段彎,
草也一段直,一段彎……
他慢慢刻著,刀痕同樣是一段直,一段彎。
左邊完了,他接著刻右邊。
右邊,是一只眼睛,一道直直的視線。
他先閉上左眼,用右眼望前方,
然后,再閉上右眼,用左眼望前方,
無論怎樣,他看見的,就是看見他的事物,
包括沅江的彼岸。善卷在想,也許沒有一個人
可以用兩只眼睛同時看到兩個方向的東西。
他靜靜地刻,他聽得見萬物均勻的呼吸聲。
善卷望著眼前的甲骨,那一只眼睛
被他刻成了大地的眼睛。就讓大地代替自己
看一下世間萬象吧。他閉目聆聽起來。各種腳步聲,
深一腳,淺一腳的,時遠時近。
一朵云,此刻掛在了懸崖上,他能感覺的到。
一只蝴蝶,振動著雙翼,他能感覺的到。
一粒塵土,飛了起來,他能感覺的到。
一顆心,在另一顆心中居住下來,他聽見,
兩顆心一起跳動的“咚咚”聲,一種天長,一種地久。
他聽見冬天來了,雪落的聲音,
在窗外,像天使在舞動翅膀。神奇啊,
漫天的潔白讓萬物都變得潔白,為什么?
潔白是冰涼的,灶膛的柴火噼噼啪啪地響著,
這是火焰的聲音,外面潔白,內里溫暖,善卷想要的,
莫過于此了。他不知道,此刻,
甲骨上的字已經走出了柴扉,一路走遠了,
身穿潔白,懷抱著溫暖。
他或者聽見了,他獨坐著。
四、隱逸
石洞里,善卷簡樸的如同一塊石頭。
洞外,有松果從樹枝落下來,“咚”的一下。
隔一會兒,又“咚”的一下。
善卷數著松果的數字,居然是數不清的,
他知道。他接著數松樹頂的星星,
居然也是數不清的,他也知道。
善卷映著火光讀書,他覺得書比火的光芒還要奪目,
金燦燦的。距靈泉瀑布幾丈遠的地方,
善卷種下了谷子,春種一粒,秋收萬顆,
他的喜悅令田壟上的光更亮了。
看慣了白沙睛月、孤峰暮雨的他,又一次
將大地的恩惠刻在龜甲上。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會
戴德而活。風聲沙沙而來,葉子就落了下來,
一片一片的,鋪滿了山洞外的小路。
落葉多好,不悲不喜,不急不躁,
善卷想隱在其中,做一枚葉子,
春天到枝頭眺望風光,
秋日到地頭與泥土為伴,
大隱,就要隱到時光中去,不被時光所棄。
沒有隱諱,沒有隱痛。
熱了,頭上頂一棵草,就有了蔭涼。
他從山洞出來,背著書,往更深的山中隱去,
他望了一眼枉山,依然在沅水邊高聳著,
飲牛的地方還在,洗耳的地方還在,
竹林還在,風還在。
他像一只湖北的黃鶴,隱去了,沒有人再看見
他從容行走的樣子。有人說,
善卷是一條鱔魚,順沅江游走了。有人說,
善卷是一卷書,讀書破萬卷,
總有一卷像是他的樣子。
總沒有人為他畫像,口口相傳的,
只是一個名字,一個人,最后
活在名字中,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