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卷古壇
2019-10-30
善卷的傳說,最早源于戰國的《慎子?逸文》,“堯讓許由,舜讓善卷,皆辭為天下,而退為匹夫”。最詳細記敘“讓王”的是戰國時的《莊子?讓王》:
舜以天下讓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處。
常德德山孤峰嶺上的善卷古壇,舊說為“善卷游戲之所”。宋代地理總志《方輿勝覽》中說:“武陵縣東十五里,枉山之上,有善卷壇……古傳善卷隱此山”。這一遺跡在隋代引起了重視。朗州刺史樊子蓋慕善卷德行,改枉山為善德山,名壇宇為善德觀。唐代咸通年間,朗州太守薛廷望重新修葺,“以表高風峻節,置主以祀”,信眾踴至,香火不斷,后因兵燹頻仍,觀殿被毀,善卷的碑位也丟失無存。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宋真宗趙恒詔令封祀善卷,從此善卷在民間的影響愈來愈大,引起了統治階級的重視。政和年間宋徽宗趙佶賜號“遁世高蹈先生”,淳熙五年巽巖作《善卷壇記》,開禧之年重陽日,“提刑兼府事建高蹈先生祠于常武之德山”,并寫下了《善卷祠記》,善卷成了人們頂禮膜拜的圣賢,善卷的遺跡,如善卷釣臺、善卷釣渚、善卷草堂等,亦成為人們瞻仰的名勝。常德人仰慕善卷的高風,可謂古來有之。舊稱常德為“守節禮義之國”(宋鐘蜚英《重修常德儒學記》)?!八咨械创緲?,少宦情,知節義,有虞夏之遺風”(陳珂《武陵志前序》)。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淡泊名位的善卷當然倍受人們尊敬。
善德山不僅留下了善卷遺韻,被稱為“道家第五十三福地”,而且還是有名的佛教圣地。山麓的乾明寺建于唐咸通年間,并成為佛教南禪一派云門宗、法眼宗的祖庭,儒、釋、道融為一體。宣鑒禪師俗姓周,劍南西川(今成都市)人氏,是佛教南禪祖師之一,其“德山棒”是南禪一派頗具影響的一支。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全賦和尚來寺入住,弘揚佛法,并建慧光塔。直至明清,善德山一直是佛教名山。山上建有岣嶁塔、金剛塔、文峰塔、毗廬閣,還有白龍井、烏龍井、缽盂泉等佛教勝跡,并留下了許多佛家佳話。
深厚的文化積淀造就了善德山的名聲,優美的自然景色更使善德山具有無窮的魅力。被稱為常德“捍門華表”的善德山,乃雪峰山的余脈 ,海拔97.6米,高高地聳立在沅江邊上,是由洞庭湖進入沅江的第一座山峰?!吧綋泶淦燎НB秀,澗拖輕練一條深(無名氏詩)?!薄吧訕情w翠微外,人在煙波欸乃間”(周必大《善德山詩》)??梢姰斈甑牡律绞嵌嗝疵利?。宋代袁申儒的《楚望、臨睨、仰止三亭記》寫道:
郡有德山,瞰江近城,或者即為魚群蝦侶,沉鉤橫棹,盟鷗宿鷺,去來無跡,而閑夫野客 目為之凝也。江闊流緩,風回波細,飛帆去艫,舒徐上下,而騷人逸士神為之往也。平壇幽祠,皮冠葉衣,遺像有嚴,清風可挹,而高人隱士心與之俱也。
優美的自然景色和眾多的人文景觀,不只令“騷人逸士”和“高人隱士”悠然神往,也使“閑夫野客”心凝目注。經過歷朝營建,善德山有了楚望、臨睨、仰止、思樂等亭臺,以及道路、館舍等設施,使游者“步履不疲于過勞”,“而行有憩”。袁申儒在上述記文中描寫其游覽登臨環境:
“梅桃茶桂,芙蓉橘奴,夾道分植,寓目者無藍縷之嘆,行邁之悔矣。舍旁設庖廚器具,攜酒肴者無徒行之勞,途窮之恨矣?!?/p>
封建時代的常德,有如此良好的游覽登臨勝地,士大夫們當然趨之若鶩。他們來這里登高望遠,尋幽探壑,寫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文。
善德山之旁,枉水在這里注入沅江?!巴麂境療煛币彩怯忻膭倬?。愛國詩人屈原“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 的詩句,使人對其景色產生無限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