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德山留墨寶
2019-10-30
清高宗乾隆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幼年就天資聰穎,頗受皇祖康熙帝寵愛??滴醯墼鵀槠渖鲹窳紟?,進行多方面教育。因此,乾隆自幼飽讀詩書,諸子百家,先秦詩文耳熟能詳。即皇帝位后,乾隆十分重視文物典籍的收藏與整理,先后組織了許多大規模的文化工程,包括編撰《大清會典》、《周易述義》、《三禮義疏》、《皇朝通志》、《八旗通志》等書籍,還??乜塘恕妒洝?、《二十二史》、《三通》等古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庫全書》的編撰,共收入古書三千多部,近八萬卷,裝訂成三萬六千多冊,為中國古籍集大成之作。
乾隆博覽群書,學貫古今,并遍游大江南北,飽覽山川美景,熟知全國地理人文,對各地先賢名仕、高僧大德了如指掌。古籍所載遠古時期發生在德山的“堯帝北面而師善卷”、“舜帝讓王善卷”、“大禹求教善卷”等故事,唐宋時期李白、劉禹錫、王安石、周必大等贊頌善卷美德的詩詞,宋真宗為善卷建祠封墓,宋徽宗為善卷賜號“遁世高蹈先生”,“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民謠,《高僧傳》所載禪宗云門宗、法眼宗二大派系的師祖、唐代高僧周金剛(宣鑒禪師)德山頓悟并首創“德山棒”、雍正皇帝兩次將德山宣鑒禪師從禪宗高僧名錄中除名等故事,亦為乾隆所熟知,并使乾隆對德山心馳神往。
乾隆在位期間,分別于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年(1784)六下江南,為后世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故事。乾隆游德山留墨寶的故事至今仍在湖南常德沅水流域廣為流傳。
話說乾隆四下江南。這年深秋,乾隆一行來到古城常德,微服住進了常德城四眼井附近一家客棧。第二天一早,乾隆一行未及欣賞常德街景,便迫不及待地由筆架城碼頭登船奔德山而去。
清晨的沅江,碧波蕩漾,銀光閃爍。雖是深秋,但這里卻是綠草茵茵,蘆花正放,勝景賽春。就在大家陶醉于沅水美景之際,一座郁郁蔥蔥的小山突兀地出現在眼前,它南接濱湖平原,北臨滔滔沅水,西側有枉水蜿蜒注入沅江,這便是聞名全國的第五十三福地、有“常德德山山有德”美稱的德山了。
須臾間,船已至德山碼頭。乾隆一行舍船登岸,往山中行進。但見道旁古木參天,青竹滴翠,亭臺樓閣,花木扶疏。不覺間,已到乾明寺前。這座建于唐咸通元年(860)的古寺,在高大樹木的遮蔽下,此時依然沉寂在幽暗之中。重重花木掩映著彎彎小路,幽靜的竹林、清澈的水潭,歡唱的山雀,時隱時現的裊裊鐘聲……乾隆禁不住輕輕吟誦起來: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唐?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沉吟間,一行人來到寺中的白龍井旁。乾隆已覺微熱,便摘下帽子,脫了外套掛在井邊的鐵樹上,坐在石凳上休息。隨從用井邊竹瓢舀了井水與乾隆共飲。
幾人正在津津有味的品嘗甘甜的井水時,忽聽得悶雷似的聲音在耳邊響起,大地似乎在搖動,山下的江面陡然間掀起了巨浪,可仰觀天象卻并無風暴來臨之象。正在大家吃驚之余,只聽船夫高聲喊叫:
“快把鐵樹上的衣帽拿下來,快!快!快!”
慌亂中,隨從飛快地把衣帽從鐵樹上取下。轉瞬間,巨大的響聲沒有了,江面的波浪也平息了,周遭恢復了平靜。船夫這才告訴眾人:
“從前,在德山孤峰嶺下老龍潭底住著一條白龍,時不時出來興風作浪,使得沅水經常泛濫成災,兩岸民不聊生。乾明寺住持周金剛決心降伏此龍,為民除害。此善舉得到了觀音菩薩的幫助。在菩薩的點化下,周金剛打了這口井,井底直通山下沅江老龍潭;井旁豎立起周身刻有金剛經和佛像的鐵樹,以此鎮住白龍。從此水患消除,兩岸人民安居樂業。這口井因此被后人稱之為‘白龍井’,鐵樹被稱為‘鐵經幢’。這就是‘白龍古井鎖蛟龍’的故事,在常德可謂家喻戶曉。
“觀音菩薩鎖住蛟龍后說了句‘鐵樹開花水倒流,白龍翻身在此時’。剛才你們把衣帽掛在鐵樹上,驚動了白龍,它以為鐵樹開花了,正準備翻身吶?!?/p>
眾人大吃一驚,半信半疑間,倦意頓消,游興高漲。
一番動靜,早驚醒了寺中僧眾。見有貴客到訪,方丈立即出迎,并陪同乾隆一行邊游覽邊考究。乾隆帝看得仔細,聽得入神,對宣鑒禪師德山頓悟的過程和獨創“德山棒喝”竣烈禪風的故事尤感興濃。在宣鑒禪師焚燒《青龍疏抄》的焚經壇,乾隆佇立良久。作為一代大禪師、大學者,宣鑒禪師窮其大半生研讀、宣講金剛經,并將其半生心血編纂為《青龍疏抄》,被佛家視為至寶。但宣鑒禪師在德山頓悟之后,竟毫不猶豫將之焚毀!宣鑒敢于勇敢地拋棄自我,接受新知,這是一種怎樣的胸懷啊!
然而,雍正皇帝卻兩度將德山宣鑒從歷代高僧名錄中刪除。這是為什么呢?方丈告訴乾隆,皆因宣鑒禪師“呵佛罵祖”的言論不符合雍正的意圖,雍正借此警告那些有離經叛道或不服朝廷傾向的僧侶們??梢?,德山宣鑒的“呵佛罵祖”并非是對內心深信的佛與祖的侮辱,而是對外在偶像的破斥。其實,達摩到達中國時就曾提出“廊然無圣”。德山宣鑒的所謂“呵佛罵祖”,其精神內核與禪宗最初的宗旨是一致的,即參禪應直指人心,明心見性。也就是要敢于建立個人自信,肯定自身價值,不要做偶像的奴仆,不要人為地貶低自己。成佛不須他求,而靠自修、自悟、自證。
宣鑒禪師的德行,學人無不敬仰,一時歸服者云集德山。唐懿宗咸通六年(865),宣鑒圓寂后,唐懿宗賜其“見性禪師”謚號。
方丈與乾隆邊走邊聊,最后來到茶室。一盞茶后,方丈懇請乾隆留下墨寶。乾隆略一沉吟,便揮毫寫下對聯一幅:
真諦總涵華海露
慈光長仰德山云
觀此墨寶,方丈始知是當今圣上乾隆帝微服駕臨古寺,驚得他立即率眾匍匐在地,山呼萬歲。
告別乾明寺,乾隆又興致勃勃地游覽了德山書院、善卷壇、楚望亭、文峰塔等古跡,才依依不舍的離開德山。
乾隆所題對聯,懸掛于德山乾明寺,與唐懿宗所賜“見性禪師”謚號、聳立白龍井邊的鐵經幢并稱乾明寺鎮寺三寶。惜咸豐甲寅(1854)毀于粵匪,僅存鐵經幢于世。乾隆題聯則輾轉流傳至北京,現仍懸掛于北京北海永安寺普安殿。
“六度南巡止,他年夢寐游?!边@是乾隆第六次南巡時寫下的詩句。他連做夢都在回味下江南時的情景,對江南充滿了無限眷戀。
作者簡介:
貴體健,男,中學高級教師,常德市鼎城區人,常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善卷傳說》的傳承人。長期致力于地方文化遺產的挖掘、考究、整理、傳承工作。已出版《清光緒德山志補校注》、《善卷帝者師》等專著。
禁修軒主:原名彭世滿,男,湖南臨澧縣人,資深策劃人,喜讀書,業余時間樂于發掘、考究、整理、改編民間傳說等,偶有作品聊以自娛。